服务项目service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回荡,十岁的李沐阳戴着面罩,手持花剑,向前踏步、出击,动作干净利落,他的母亲在场外欣慰地看着:“时隔多月,孩子终于能回到剑道,他昨晚兴奋得睡不着觉。”这样的场景,正在北京市多家击剑俱乐部和训练基地中重现。
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是我们的首要目标。”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,随着线下体育活动的全面恢复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积极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复苏,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适应与技能重建。
回归剑道:安全与快乐并重
王钰介绍,为确保孩子们安全、顺利地回归训练,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案。“我们要求各俱乐部采用分时段训练、限制同时训练人数、加强器材消毒等措施,更重要的是,我们强调循序渐进,避免急于求成导致孩子受伤或产生心理压力。”
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教练张磊分享了实际经验:“初期有些孩子体力明显下降,动作生疏,甚至有些畏惧对抗,我们通过游戏化训练,如设置趣味挑战、小组互动练习等方式,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乐趣。”这种策略效果显著,多数孩子在两到三周内逐渐适应,训练参与度明显提升。
击剑运动的多重价值
王钰认为,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技能,更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。“击剑运动强调礼仪、专注力、战术思维和应变能力,这些特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,长期练习击剑的孩子,在学术表现和自我管理方面往往更出色。”
北京市多所中小学已将击剑纳入课外活动选项,海淀区实验二小的体育教师刘婧表示:“学生们对击剑的热情很高,这项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抗压能力。”该校一名五年级学生王悦分享:“击剑让我变得更自信,每次上场都是新的挑战,需要快速思考如何应对对手。”
科学训练与心理支持
为避免孩子们因长期中断训练而产生挫败感,北京市击剑协会推荐俱乐部采用个性化训练计划,王钰解释:“每个孩子的恢复进度不同,我们鼓励教练与家长沟通,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,重点肯定他们的努力而非单纯强调结果。”
心理专家李丹教授指出:“体育活动的回归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,击剑这类需要高度专注的运动,能帮助孩子从屏幕时间中脱离,重建现实中的互动和成就感。”她建议家长更多鼓励孩子享受过程,而非过度关注输赢。
赛事活动与社区支持
为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计划组织一系列适应性赛事,王钰透露:“我们将在下半年举办多场青少年击剑挑战赛,侧重交流和体验,降低竞争压力,我们会邀请专业运动员举办讲座和示范活动,帮助小剑客们找回状态。”
社区支持也是击剑复苏的重要一环,多家俱乐部推出体验课程和家庭开放日,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击剑文化,一名家长陈先生表示:“通过亲子击剑活动,我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话题,这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增进家庭互动的好机会。”
持续推动击剑普及
王钰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。“我们计划培训更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基础击剑技能,让这项运动惠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,我们也会注重发掘优秀苗子,为北京击剑梯队储备人才。”
对于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未来,王钰充满信心:“击剑是兼具传统与创新的运动,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方法和全方位支持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快乐,培养终身受益的品格和能力。”
在俱乐部里,李沐阳结束了当天的训练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“下周我还要来!”他对教练说,这句话,或许正是对王钰和所有击剑推广者努力的最好回报。